2023上半年幼兒教師資格《保教知識與能力》真題及解析
- 時間:
- 2023-03-15 15:55:49
- 作者:
- 曾老師
- 閱讀:
- 來源:
- 四川教師資格網





2023上半年幼兒教師資格《保教知識與能力》真題及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3分,共30分)
1.幼兒園教師通過記錄幼兒在日常生活,與活動中的表現來分析其心理特點,這種研究方法是 ( )。
A.觀察法
B.談話法
C.測驗法
D.實驗法
A
參考解析:
【參考解析】觀察法是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學前兒童在日常生活、游戲、學習和勞動中的表現,包括其語言、表情和行為,并根據觀察結果分析兒童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和特征的方法。故選A 談話法是研究者根據研究目的,“尋訪”被調查對象,通過談話的方式了解被研究者對某個人、某件事情、某種行為或現象的看法和態(tài)度。 實驗法是實驗者有目的、有意識的通過改變某些社會環(huán)境的實踐活動來認識實驗對象的本質及其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的方法。 測驗法是根據一定的測驗項目和量表來了解兒童心理發(fā)展水平的方法
2.下列幾種意外事故,不正確的處理方式是 ( )。
A.有小飛蟲進入幼兒眼里,翻開眼皮后用海綿簽輕輕擦去
B.幼兒跌倒后輕微的擦傷,對傷口清洗去污,涂上消毒藥品
C.幼兒鼻內進了小珠子,豆粒等圓滑異物,用鑷子去取
D.幼兒被蜜蜂輕度蜇傷后,在傷口涂淡堿水或肥皂水等弱堿性液體
C
【參考解析】鼻腔異物:不可用鑷子去夾異物,特別是圓形的異物,否則可能使異物深陷,落入氣管,異常危險。可讓幼兒按住無異物的鼻孔,用力擤鼻,使異物排出,也可用棉花捻或紙捻刺激幼兒的鼻黏膜,使其打噴嚏,將異物排出。如上述方法無效,應送往醫(yī)院處理。故C錯誤。
3.為保障幼兒身體健康發(fā)育,教師要求幼兒有正確的站姿和坐姿,這是因為幼兒 ( )。
A.骨骼彈性大,可塑性強,易變形
B.骨骼彈性大,可塑性小,易變形
C.骨骼彈性小,可塑性小,易變形
D.骨骼彈性小,可塑性強,易變形
A
參考解析:兒童骨骼中有機物較多,無機鹽較少,所以骨骼柔軟、彈性大、硬度小,不易發(fā)生骨折,但易變形,可塑性強,故選A。
4.小軍打打針對自己說:“我不怕,我不怕,我是男了漢”這表現出他初步具備()。
A.情緒理解能力
B.情感表達能力
C.情緒識別能力
D.情緒自我調節(jié)能力
D
5.《托兒所幼兒園衛(wèi)生保健工作規(guī)定》1-3歲兒童每年健康檢查的次數是(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B
【參考解析】1~3歲兒童每年健康檢查2次,每次間隔6個月;3歲以上兒童每年健康檢查1次。
6.自閉癥兒童的典型特點不包括( )。
A.言語發(fā)展遲緩
B.對人缺乏興趣
C.膽小怕生
D.重復性的刻板行為
查看答案
7.十個月大的貝貝看見媽媽把玩具塞進了盒子,他會打開盒子把玩具找出來。這說明貝貝的認知具備了( )。
A.守恒性
B.間接性
C.可逆性
D.客體永久性
D
[解析]本題考查幼兒的思維特點一客體永久性。D 項客體永久性它是指兒童理解了物體是作為獨立實體而存在的,即使個體不能知覺到物體的存在,它們仍然是存在的。題干中被塞進盒子里的玩具消失在幼兒眼前,幼兒仍然能找出來是客體永久性的表現,因此D項符合題意。
A項,守恒概念是指兒童認識到一個事物的知覺特征無論如何變化,它的量始終保持不變,不符合題意。
B項,間接性是指人通過已有的知識經驗來理解和認識另一些沒有被直接感知的事物及其關系的進程,不符合題意。
C項,兒童思維的可逆性出現在皮亞杰認知發(fā)展理論的具體運算階段(7-11歲),兒童思考問題的方向不是單一的,可以向相反方向思考,或者是從多個角度看問題,不符合題意。
8、嬰兒說:“媽媽抱”“要牛奶”“外面玩”等句式,一般被稱為( 〉 。
A.單詞句
B.雙詞句
C.簡單句
D.復合句
B
【參考解析】B項雙詞句又稱電報句,由2個單詞組成的不完整句,有時也由3個詞組成,一般出現在1歲半至2歲半左右。題干中嬰兒的語言均是以兩個詞的形式出現,如“媽媽抱”“要牛奶”“外面玩“屬于典型的雙詞電報句,故選B。
A項,單詞句指用一個詞代表的句子,一般出現在1一1歲半,如"媽媽","狗狗","拜拜"。
C項,簡單句就是只含有一個主謂結構并且句子各成分都只由單詞或短語構成的獨立句子或分句,在簡單句中主語和謂語是句子的主干,是句子的核心。
D項,復合句是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意思關聯比較密切的單句組成的句子。題干中嬰兒說的話都是兩個詞組成的簡單句,不符合題意。
9.《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幼兒園教育工作評價應當以( )。
A.幼兒評價為主
B.家長評價為主
C.教師自評為主
D.專家評價為主
答案
C
【參考解析】《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教育工作評價實行以教師自評為主,園長以及有關管理人員、其他教師和家長等參與評價的制度。
10.張雪門“行為課程”的理論基礎是( )。
A.杜威實用主義哲學
B.建構主義心理學
c.人本主義心理學
D.行為主義心理學
D
【參考解析】張雪門是著名的幼兒教育家,行為課程理論的代表人,早期的行為主義認為人的一切復雜行為都決定于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后期的新行為主義還通過強調“操作"這一互動行為把人的心理與意識也納入了心理學的研究范圍。張雪門將這些觀點運用到他的行為課程之中,提出活動是實施幼稚園行為課程的主要手段,幼稚園應創(chuàng)設積極的環(huán)境以引起兒童的主動活動。
二、簡答題
11.根據右圖寫一下幼兒記憶的發(fā)展規(guī)律(右圖橫坐標是年齡:小班,中班,大班,小學豎坐標:識記量各種數
[答案] (1)記憶保持時間的延長; (2)記憶容量的增加; (3)記憶內容的變化; (4記憶的意識性與記憶策的形成。
12.教師“以幼兒為本”的內涵
[答案]幼兒為本的核心內涵是指尊重幼兒權益,以幼兒為主體,充分調動和發(fā)揮幼兒的主動性。遵循幼兒身心發(fā)展特點和保教活動規(guī)律,提供適合的教育,保障幼兒快樂健康成長"本"可解釋為:基礎、主體、根本、本原、本質、出發(fā)點、目的等。“幼兒為本",即"“幼兒本位"之意,是"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在幼兒教育上的具體體現,是幼兒教育本質的重要內涵,也是幼兒園教師應秉持的核心理念。珍惜幼兒的生命,尊重幼兒的價值,滿足幼兒的需要,維護幼兒的權利,促進每一個幼兒的全面發(fā)展等乃為“幼兒為本”的核心內涵。倡導"幼兒為本”但不能將之孤立化。
三、論述題(共1道題,20 分)
13.發(fā)展綱要里面提出了五大領域,有人說是五大學科,這個說法錯在哪里
【答案】類型不同。五大領域是一個多元化的課程包括。語言、社會、藝術、健康、數學。學科是對具有一定關聯學科的歸類,是授予學位的學科類別,其設置應符合學科發(fā)展和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并兼顧教育統(tǒng)計分類的慣例。兩者類型不同。
四、材料分析題(閱讀材料,并回答問題。共2小題,每小題20分,共40分)
14.有個小班小孩,他角色游戲的時候,把小娃娃拿著腳丫吊起來,然后說不聽話就打你,哭就打你
(1)出現這樣現象的原因?
(2)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該怎么做?
參考答案
(1)家庭教養(yǎng)方式-父母的懲罰、模仿
(2)教師做法:
①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tài)度與幼兒交往。耐心傾聽,努力理解幼兒的想法與感受
②善于發(fā)現本次游戲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面對孩子類似的情況,教師應在充分觀察的前提下,引導幼兒正確對待他人的方式和方法。
③關注該幼兒的特殊需要和發(fā)展障礙,與家庭密切配合,必要的情況下可采取家訪的方式,進一步了解家庭教養(yǎng)方式,并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養(yǎng)方式,共同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④關注該名幼兒在活動中的其他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幫助其建立安全感和歸屬感。
15.小明4歲多,然后他媽發(fā)現,他不接受批評,媽媽一批評,他就說老師夸我愛幫助人,我畫畫好,我這個好那個好的。根據這個材料,說說幼兒白我意識發(fā)展的特點
參考答案:
這則材料體現了幼兒自我意識中自我評價方面的發(fā)展特點,具體表現如下:
(1)依從性評價為主。幼兒早期對自己的評價往往依賴于成人對他們的評價。材料中小明不接受媽媽的批評,但他反駁的理由來自于教師對他的評價,體現了這一點。
(2)從對外部行為的評價向對內心品質的評價過渡。幼兒的自我評價基本上表現為對自己外部行為的評價,隨著年齡的增長,開始逐步深入到對內心品質進行評價。材料中,小明在復述教師評價時,更傾向于復述具體的行為,如喜歡幫助小朋友,喜歡畫畫等,體現了這一發(fā)展特點。
(3)幼兒早期的自我評價具有強烈情緒色彩。幼兒初期的孩子往往不從具體事實出發(fā),而從情緒出發(fā)進行自我評價。由于較好的評價會引起幼兒的愉悅的情緒,因此,在幼兒往往更能接受好的評價,對自己的評價也往往過高。材料中小明更傾向于接受老師的表揚而拒絕媽媽的批評,體現這一點。
(4)幼兒的評價傾向于個別方面的評價。兒童進行自我評價時,主要是從單一角度或個別方面評價自己,材料中,小明對自己的評價主要來自于在幼兒園中的表現,卻忽視了自己在家庭中的表現,體現了這一點。
整體看來,幼兒的自我評價能力還相對較差,因此,成人要善于對孩子進行適當的評價引導,促進幼兒自我意識的進一步發(fā)展。
五、活動設計題(本大題共1小題,30分)
中班科學教育活動,讓幼兒感知和發(fā)現植物的生長過程和基本條件說一下名稱,目標,準備和過程
【答案】
幼兒好奇。好問,樂于動手嘗試.喜歡探索大自然的奧秘。但是現在的孩子物質生活優(yōu)越,網絡、電視等虛擬的世界使他們漸漸失去了親近大自然的機會,在生活中,很多幼兒飯來張口,農來伸手.很少自己動手參加勞動,此活動、幼兒能夠通過動手種植,在觀察、實踐操作、交流分享中,掌握種植的要領及科學的觀察,記錄方法,既可以滿足幼兒的探索欲望.激發(fā)起幼兒的責任感.又能讓幼兒體驗到勞動帶來的快樂。
活動目標:
1、參觀幼兒園的種植園,了解一些植物的名稱及特征。
2、了解種植的過程與種子生長所需要的基本條件。
3、嘗試自己參與種植,體驗種植的樂趣。
4、愛護植物.尊重勞動成果。
5、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活動準備:
1、幼兒園種植園的蔬菜:水蘿卜,生菜,大蔥,油麥菜:還有幼兒園種植區(qū)的樹:山楂樹
2、活動前準備觀看種子發(fā)芽的錄像
3、活動前請家長引導幼兒了解種植的方法。
活動過程:
1、請幼兒觀看種子發(fā)芽的錄像,引發(fā)幼兒興趣。
提問:小朋友.種子是怎么長大的?你覺得神奇嗎?你們想不想參觀一下我們的種植園的植物,看看種子它們長大沒有?(教師積極,鼓勵幼兒進行回答,并及時的給予表揚)帶領幼兒參觀幼兒園的種植園,并提問:前幾個天這里是什么樣的呢?現在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呢?
2、參觀幼兒園的各類植物清幼兒觀察,并了解其名稱以及特征。
A你知道這些植物的名稱嗎?
B.教師為幼兒介紹各類植物的名稱以及特征。
3、分組討論:了解種子發(fā)芽所需要的基本條件。教師提問:種子放在什么地方最有助于它的成長?為什么?”(這些地方空氣流通..好.陽光充足,澆水方便)教師總結:種子生長的基本條件是陽光、水、土壤、空氣
4、調動幼兒已有的經驗,和幼兒一起討論種植的方法。
(1)引導幼兒互相討論,講述種子的種植過程。教師提問:誰知道怎樣把種子種到土壤里?種子種好以后,需要做哪些事情?
5、教師和幼兒共同梳理經驗,明確種植方法。種植過程:將種子均句地擻在土壤表面(種子不能放得太多),再用細土將種子完全覆蓋。最后給種子澆適量的水(水要將容器內的土壤全部潤透)
6、幼兒分組到盥洗室或適宜的場所進行種植活動.教師進行重點指導。
(1)教師引導幼兒按照正確的步驟進行種植。
(2)教師引導幼兒在種植的過程當中思考:種子種在土壤的什么位置最合適?為什么?"(種子不能太深,太深發(fā)不了芽:也不能太淺.太淺會干死)
7、分享交流。親親我們種植園的寶貝。教師組織幼兒分享參觀后的感受。
8、教育幼兒要愛護植物,知道植物來之不易,懂得尊重他人勞動成果
活動總結:
教師總結幼兒今天的表現,表揚和鼓勵幼兒在活動中表現積極的幼兒。讓幼兒在進行種植活動的同時,感受到科學探索活動帶來的快樂。同時,教師要照顧到那些在活動中比較安靜的幼兒.使其也能在活動結束的時候獲得快樂,以培養(yǎng)他們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延伸:
1、繪畫《咱們一起來種植》。
2、引導幼兒進行觀察記錄。
活動反思
1.此教育活動符合中班幼兒樂于探索、樂于參加勞動、樂于親近大自然的現實需要,對幼兒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價值。
2、在本次活動中,教師提前以組織幼兒觀看植物生長過程的錄像,使其感受種子生長的神奇.為本次活動作準備。本次活動教師帶領幼兒親子去參觀這些種植園的植物,讓幼兒更感興趣,其中以師幼討論的形式.根據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幼兒共同總結出種植的方法以及種子生長所需的基本條件.讓幼兒在活動中輕松的掌握知識。大部分幼兒較感興趣目標也完成的不錯。
3、在這一系列的活動中,幼兒從理論到實踐.既了解了種子種植的方法和發(fā)芽的條件又體驗到勞動的快樂。這個活動在后期的植物生長過程中,還蘊含著許多的教育價值,隨著種子不斷地成長,幼.兒在此過程中,也就了解了植物生長的過程.并從中體驗到生命的神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