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壩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學校“十三·五”發展規劃
- 時間:
- 2018-12-21 22:07:39
- 作者:
- 劉老師
- 閱讀:
- 來源:
- 四川教師資格網




一、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三嚴三實”的工作要求,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主動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實施全方位開放式辦學;遵循國家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目標,堅持科學發展,注重內涵建設,全力提升核心競爭力;突出學校辦學特色,不斷優化專業結構,以技能培養為主線,著力構建校企合作、產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牢固確立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加強以師資隊伍,實習、實訓基地和實驗室為重點的教學基本建設;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創品牌,以創新謀發展,全面提升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服務意思、創新創業精神的應用型高技能人才,為阿壩州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
(二)發展目標
1、辦學定位
目標定位:
在未來2年內創建“國家級示范學校”,在未來3-5年逐步建成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質量優良、管理規范、特色鮮明的高職院校。
層次定位:
以全日制專科教育為主,中職教育、成人教育、各類實用技術培訓為輔的辦學層次,兼有多種形式的職業技能資格培訓,注重技能培養的院校,努力培養“綜合素質優、專業技能強、文化品位高、就業(升學)創業能力優,且具有一定特長”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專業定位:
以適合我州地域特色的專業為主,改革、打造、提升傳統專業,全力發展適應建設川西北生態經濟示范區的新專業,建立布局合理、結構優化、特色鮮明的專業體系,以提高阿壩州支柱產業、特色產業和新興產業發展所需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能力,形成與時俱進、特點鮮明、錯位競爭、區域優越的品牌特色院校。
服務面向定位:
立足阿壩州,輻射周邊,面向四川、甘肅、青海、西藏四省區,培養社會發展所需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方面的復合型、應用型、技能型高級技能型人才。
2、總體目標
(1)在“十三·五”規劃內,建成與各專業配套的實訓基地,主要有:汽修、畜牧獸醫、旅游、農業實用技術、唐卡、根藝、農業專業、林業生態建設與保護等8個實訓基地,將實訓基地與企業、農戶生產相結合,既滿足學校職業教育“工學交替”、“工學結合”的需要,同時為實訓基地的正常運轉提供經費來源,力爭使學校實習、實訓基地和實驗室建設在高職院校中達到先進水平。
(2)在“十三·五”規劃的前期,將學校創建成“國家級示范學校”,中后期創建成阿壩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并把學院建成“四川前列、省內有地位、全國有影響”的優質特色院校。
3、總體思路
堅持主動服務地方,合作辦學的思路,深化校企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服務能力,加快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參與構建阿壩發展,為阿壩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障和人力資源支撐。在學校工作中,圍繞一個主線:培養“綜合素質優、專業技能強、文化品位高、就業(升學)創業能力優,且具有一定特長”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抓實兩大重點”:一是優化教師隊伍;二是提升教學質量。“實施三大戰略”:實施“品牌學校戰略、質量提升戰略、特色發展戰略”。“強化四大工程”:加強“德育強化工程、課改深化工程、低碳管理工程、黨的建設工程”。“做好五大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精品專業建設、數字校園建設、文化校園建設、教科研能力建設”。“爭創六個示范”:校企合作的示范、素質教育的示范、‘七S’管理(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節約、安全管理的合稱,高素質的員工是“7S”管理的核心)的示范、教學管理的示范、創業教育的示范、職教富民的示范。“形成七個亮點”:黨員形象的亮點、雙師團隊的亮點、文明素質的亮點、文化學校的亮點、技能教育的亮點、教科研的亮點、綠色學校的亮點”。通過內強素質,提升學校的軟、硬件實力,將學校創建成一流的高職院校。
(三)主要任務
1、完成建院工作
在2017年之前,完成創建“國家級示范學校”,借鑒四川工業科技學院、電影電視職業學院的辦學經驗和社會、人脈等資源優勢,在二院的指導下,大力推進我校的創院工作,爭取列入省教育廳的“十三•五”規劃。到2018年,全日制在校生在3000人左右,教育培訓超過5000人次/年。完成建院工作,具體分兩步走:第一步:實現2016年高職第一次招生,到2017年前,順利通過專業評估和教育部合格驗收。第二步:到2018年前,通過新建院校教學合格評估。學院完成校園基本建設,成為辦學質量優良,管理規范,特色鮮明的合格高職院校。
2、完善辦學條件
(1)實習、實訓基地和實驗室建設
改善教學條件,增加教學設備投入,緊緊抓住四川工業科技學院、浙江三門職教集團等東中部職教集團、民辦高科的對口為契機,拓寬籌資渠道,建成汽修、畜牧獸醫、農業實用技術、旅游、唐卡、根藝等實訓基地,建立藏式版畫、藏式石刻、手工藝品工作室,到2018年累積投入資金達到9000萬以上,使校內實習、實訓基地具有真實職業氛圍,力求實現與工作崗位的零距離對接。各專業都建立能夠滿足需要的穩定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爭取2/3以上的專業設有對應的職業資格取證項目或職業技能鑒定項目。堅持走產學結合、校企合作培養人才之路,大力推進校企合作、訂單式培養,積極開展教育培訓服務。在現有20家合作單位的基礎上,繼續擴大實習基地的數量和面向方向。到2018年,校企合作在廣度和深度上實現新的突破,并形成一批以產學結合和訂單式培養為特色的專業,實現人才培養多樣化,建成1個省級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3—5個院級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特色(重點)專業均建立穩定的產學合作基地。力爭學院實習、實訓基地和實驗室建設在同類院校中達到先進水平。
教學儀器設備資產投入規劃表
單位:萬元
年度2015年現狀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
教學儀器
設備總值800800+2001000+2001200+2001400+2001600+200
生均設備值0.320.330.340.350.400.45
注:在校生規模:按2015年2500人,2016年3000人,2017年3500,2018年至2020年為4000人計算。
專業實訓基地規劃建設表
年度校內校外備注
基地(個)投入(萬元)基地(個)投入(萬元)
2015年現狀1200102校外基地建設根據校內基地需要進行調整
2016年1(省級)400204
2017年1(省級)800306
2018年2(省級)1600408
2019年2(省級)16005010
2020年3(國家級)26005010
總計720057040
(2)圖書
到“十三·五”期末,圖書館藏書達23萬冊左右,電子圖書40萬種以上,建設電子數據庫2-3個。
圖書投入規劃表
普通圖書(萬冊)生均圖書(冊)電子圖書(萬種)電子數據庫圖書經費投入(萬元)
2015年現狀832242
2016年8+336.62+1 42+30
2017年11+3403+151 72+30
2018年14+342.518+1 102+30
2019年17+35019+201 132+30
2020年20+357.539+1162 +30
合計2357.5402192
注:按2015年2500人,2016年3000人,2017年3500,2018年至2020年為4000人計算。
(3)信息化建設
到“十三·五”中期完成三期工程,三期工程的建設目標為校園網絡結構優化,信息化應用深化等。這一階段逐步突出服務理念,將通過校園信息門戶集成,提供單一入口,注重減少用戶矛盾和降低業務復雜度,提高管理效率;建設多媒體教學視頻錄制點播系統、教學資源共享平臺等一系列業務系統,方便師生的使用。
到“十三·五”期末完成四期工程,四期工程的主要目標是實現數據開發標準、數據結構的統一,實現各個業務系統間的數據實時共享,該階段的工作重點擬為廣大師生員工的便捷的網絡生活環境提供服務。
3、專業和精品課程建設
全面提升專業規范化建設水平。穩定三年制、五年制高職專業,專業總數維持在15個左右;適當緊縮三年制中專專業,三年制專業總數保持在10個左右;深化專業的內涵建設,至2018年力爭建設建成1-2個國家示范專業點,省級特色專業3-4個,5-6個聯院級品牌特色專業,8-12個校級品牌特色專業。
深化以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為核心的教學改革,到2018年,力爭在國家級精品課程建設立項中有所突破,建成省級精品課程5-8門,院級精品課程15門以上。
專業建設規劃表
規 劃 內 容20162017201820192020
學校開設專業總數710121315
院級特色專業數03568
省級特色專業00112
國家精品課程數00123
省級精品課程數03568
院級精品課程數0381015
4、師資隊伍建設
(1)總體數量:教職工總數保持在280人左右,其中專任教師等專業技術人員占80%左右,管理人員和工勤人員占15%左右,建設一支相對穩定的兼職教師隊伍,行業企業聘任教師占專任教師的10%—25%;每個專業引進和培養中青年骨干教師4—6名,“雙師”素質教師10—20名,“雙師”素質教師占專業課和專業基礎課教師的比例達到40%。
( 2)職稱結構:專任教師中,副高級專業以上技術職務的人員占25%以上,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人員達到12名;
(3)學歷結構:專業教師中碩士、研究生學歷或學位的占20%以上(青年教師中具有碩士學位以上的人員占50%以上),本科以上學歷占90%以上;
(4)其他:培育校級優秀教學團隊12至18個;建立一支專職教輔人員隊伍,提升教輔人員的工作水平。建設一支“素質高、能力強、作風優、懂教育、會管理”的行政和后勤管理隊伍。
教職工規劃表
年 份20162017201820192020
教職工總數225261300345400
專任教師數178197222261296
校外兼職教師數1234556674
兼職教師數3636617074
輔導員數1925354045
管理人員3643464850
專任教師學歷結構表
年 份20162017201820192020
博 士01235
碩 士610304050
本 科138150162162162
合 計144161194203217
專任教師職稱結構表
職稱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
人數比例人數比例人數比例人數比例人數比例
正高級074.3%157.7%3014.8%3516.1%
副高級6545.1%7043.5%8041.2%9044.3%10046%
雙師型3423.6%4125.5%5025.7%6230.5%7032.3%
5、教育教學改革
根據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關于實施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計劃的意見》要求,適應我省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方案,逐步構建適應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個性發展的較為完備的課程體系。以適應職業崗位需求為導向,加強實踐教學,著力促進知識傳授與生產實踐的緊密銜接。創新教學環境,構建具有鮮明職業教育特色的實踐教學環境。創新教學方式,深入推進主題教學模式,開展項目教學、案例教學、場景教學、模擬教學和崗位教學,在教學中普遍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多渠道系統優化教學過程,增強教學的實踐性、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教學質量。
6、教學管理
進一步加強日常教學管理工作,提升管理的品位與能效,使管理由規范化邁向精細化、科學化,由制度管理上升到文化管理,爭創國家級示范學校。
7、學生管理
圍繞“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戰略主題,堅持“為了每一個學生終身發展”的理念,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學生成人成才為根本宗旨,加強學生良好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升學能力的培養;加強學生管理隊伍建設,特別是建設好管理員、輔導員兩支隊伍;建構學生自我管理機制;完善學生獎學金發放、助學金發放和困難生幫扶的機制。
8、校園文化建設
按照“工業文化進學校、企業文化進教室、專業文化進實訓室、高雅文化進宿舍、素質文化進社團、傳統文化進校園”的要求,以“五以”(以人為本,教育學生,培養教師;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提升自己——校園十佳、校園百星;以活動為中心,用活動來表述;以和諧學校建設為基礎;以務實向上為特色——誠實、務實、踏實)為原則。以“五文”(文化標志的設計、文化體系的建設、文化環境的營造、文化活動的開展、文化品牌的打造)為重點,以“八種文化”(打造優秀的環境文化,打造高尚的精神文化,打造科學的制度文化,打造特色的專業文化,打造先進的企業文化,打造鮮活的創業文化,打造豐富的活動文化,打造文明的行為文化)為載體,建設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富有職教特色的校園文化。
9、校企合作
具體目標:
進一步推進校企合作,實行教產合作、校企一體化辦學。擴大合作辦學的形式、規模和層次,改革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實行工學交替、頂崗實習。聘請行業專家進學校專業建設委員會,聘請企業能工巧匠為學校兼職教師,將專業、課程與教材建設,瞄準企業生產一線的職業崗位和工種,及時根據企業需求調整教學內容、人才培養方案、強化學生素質提升。積極吸引企業資金和技術,建立校企合作項目。所有高職專業都要建立1-2個實質性的校企合作項目,到十三·五末,全校實質性的校企合作項目爭取達到15個;要積極探索校內實訓基地企業化經營的新路徑。
10、招生就業工作
實施“立足阿壩,輻射州邊,拓展藏區、滲透省外”的招生戰略,積極研究初中生源不斷下降的新形勢,拓寬生源范圍,開拓生源結構,使學校的招生工作:中職招生面向初中畢業生和高中畢業生,高職招生以面向高中畢業生為主,同時開辦面向初中畢業生的五年制高職,全方位、多途徑做好招生工作。在“十三·五”規劃期間,力爭中職生源按每年20%的比例遞增,高職招生初期在300人左右,高職院校建成后,每年穩定在1000人左右,中專招生在800人左右。到“十三·五”期末,力爭中、高職在校生規模達到5000人以上。積極開展“訂單式”培養,深化校企合作力度,主動出擊,建立完善的就業網格,保持與用人單位的密切聯系,確保畢業生一次性推薦就業率在96%以上,協議簽約率在90%以上。
11、推進教科研工作
“十三·五”期間,學校爭取省部級科研項目5項以上、地廳級科研項目10項以上,年科研項目經費達到10萬左右;各專業逐步自編完善校本教材,全校每年發表的教科研論文160篇以上。加強教育教學研究,強化校本研究,將教育教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作為課題,提升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教育教學水平的提升。
12、后勤保障工作
根據“增加規模、提升素質、改進作風、提高待遇”的目標,建設好后勤保障工作,努力增進教職工福利待遇。確立低碳理念,廣泛樹立全體師生員工的文明意識、節約意識、衛生意識、綠色意識、環保意識;做好學校安全穩定工作,創建平安校園;切實關心教職工,特別是青年教職工的工作、生活,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體活動,充實教職工的業余文化生活;穩步提高教職工的收入,創建和諧校園,提高師生的幸福指數。
免費領取教資筆試/面試/普通話備考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