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概念及本質
- 時間:
- 2018-12-21 16:46:57
- 作者:
- 張老師
- 閱讀:
- 來源:
- 四川教師資格網




從歷年教師招聘考試來看,教育的概念、本質是個常考點。考查題型主要以客觀題為主,一:一般考查形式: 以案例反選的形式來考查考生,給出一個案例讓考生對此做出選擇。二:也會以判斷題的形式來考查考生,文中會有一些混淆點。本文將幫助各位考生對此塊知識點進行理解和掌握,希望能對各位考生有所助益。
【知識點梳理】
(一)“教育”的相關解釋
1.中國古代文獻
“教育”一詞最早見于《孟子·盡心上》。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注:在這里經常考查單選題,考教育的詞源,從書籍名稱,作者以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這句話來考查。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注:在這里通常會講這句話直接寫成題干問是指什么。
2.西方解釋
法國教育家埃米爾·涂爾干認為:“教育是年長者對社會生活方面尚未成熟者所施加的影響。其目的在于,使兒童的身體、智力和道德水平都得到發展,以符合整個社會從總體上對兒童的要求,并符合兒童將來所處的特定環境的要求。”
(二)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是傳承社會文化、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的基本途徑。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教育:凡是增進人的知識和技能、發展人的智力和體力、影響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它包括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注:在這兒可能會考單選題,所以考生需謹記廣義的教育包括三方面,即社會、家庭、學校教育。
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促使他們朝著所期望的方向發展的活動。注:教育是人獨有的社會活動,在這里經常出現判斷題,比較說猴子媽媽教猴子爬樹等為教育來判斷是否正確。
教育隨著人類的產生而產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當生產力到一定水平,可以有一部分人脫離生產勞動,語言的發展也達到了較為完善的文字形態后,便出現了學校。注:經常出現判斷題,所以謹記與人共始終的只有教育。
(三)教育的本質
教育是一種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這是教育區別于其他事物現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質的規定性。具有以下三方面特點:
第一,教育是人類所獨有的社會現象。注:這點區別人和動物。
第二,教育是有意識、有目的、自覺地對受教育者進行培養的過程。注:這點區別是否是本能。
第三,在教育這種活動中,存在著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響三種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缺一都不屬于教育。注:所以自學不屬于教育。
(四)教育的社會屬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教育是人類所特有的社會現象,只要人類社會存在,就存在教育。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職能決定的。
教育的職能表現在兩個方面:
(1)使年輕一代適應現有的生產力,教育充當生產斗爭工具的職能;
(2)使年輕一代適應現有的生產關系,在階級社會,教育充當階級斗爭工具的職能。而這兩種職能在任何社會都會得到體現。
2.教育具有歷史性
在不同的社會或同一社會的不同歷史階段,教育的性質、目的、內容等各不相同。這是因為教育既受當時生產力的制約,同時也受生產關系的制約。注:總結成一句話就是不同時間的不同點,比如說在奴隸社會學習內容時六藝,封建社會的學習內容時四書五經。這就是在不同時間所學內容的不同。
3.教育具有相對獨立性
教育的相對獨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運行規律和發展特點,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育具有質的規定性
教育的質的規定性在于,教育是有意識地向受教育者傳遞社會經驗以培養人的社會實踐。
(2)教育具有歷史繼承性
任何教育都具有歷史繼承性;教育要注意繼承與發揚本民族的傳統。注:總結成一句話就是不同時期的相同點,比如說在古代會學習學記和論語中的一些思想,如今也會學習。
(3)教育與社會生產力和政治經濟制度發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與生產力的發展和政治經濟制度的變革并非完全同步:教育相對獨立于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教育相對獨立于政治經濟制度。注:也就是說教育的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圍可能會超前于經濟的發展水平,也可能會滯后。
免費領取教資筆試/面試/普通話備考資料> >